我校物理、化學名師受邀點評中考試卷
我校物理學科教師王亞莉、化學教師李霞受河南省教研室邀請,點評2023年河南省中考試卷。點評詳見下文:
培風圖南 賡續前行——2023年河南省中考物理試題評價
2023年河南省中考物理試題以《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為依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素養立意,思維引領,導向教學,堅持穩中求進,真正做到了“減量”、“提質”、“增效”。
王亞莉 ,鄭州外國語中學物理學科教研組組長,河南省骨干教師,河南省教學標兵,鄭州市物理學科中心組成員,曾獲全國優質課一等獎。
一、彰顯五育并舉,培養時代新人
試題體現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促進全面健康成長的育人理念,在對考生進行“智育”考查的同時,滲透對“體美勞”的考查,同時激發學生文化自信、熱愛家鄉的樸實情懷。如第10題以桔槔、鉆木取火、司南、孔明燈這些我國古人勞動情景和創造發明為命題素材,將我國古代科技融入物理問題,讓學生感受古人的聰明才智,增強民族自豪感。第8題以體育運動——踢毽子為情境,考查了能量、慣性、運動和力等相關物理知識,同時還滲透了熱愛體育的健康理念。第12題、第15題分別以滑輪提升重物和推車運送貨物創設真實的勞動場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弘揚勞動光榮的育人觀念。第9題以“大美河南,風光無限”為主題,描繪了一幅幅美妙的自然風景畫卷,使學生在用物態變化知識解釋自然現象的同時感受家鄉風光的獨美。第2題以清新淡雅的國畫為插圖,考查民族樂器——簫發聲的相關物理知識,讓學生在物理情境中領略中國古典藝術的魅力。
二、立足基礎知識,助力“雙減”落地
試題注重對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實驗基本技能的考查,既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又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其終身發展奠基。如第2題中的音調,第4題中的平面鏡成像,第12題中的滑輪組,第15題的二力平衡,第20題的壓強、速度,第21題中歐姆定律等,均屬于對基礎知識的考查;第17題中對蠟燭、光屏、凸透鏡高度的調節;第18題、第19題中滑動變阻器的操作、電流表的讀數、天平的調節及使用等考查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
三、注重科學思維,側重學以致用
試題聚焦關鍵能力、體現學科思想的力量,突出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逐步實現了從“知識立意”向“素養立意”的轉變,實現了從“解答試題”向“解決問題”的轉變。如第5題在學生熟悉的教室中利用黑板擦創設探究場景,考查學生能否從真實情景中通過分析、推理、論證,判斷出摩擦力的有無,以此鑒別不同層次的思維水平,引導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第13題以橘子剝皮前后在水中的狀態進行對比,考查學生觀察、建模、對比和分析能力。第21題以工程上壓力測量裝置的工作電路圖和電阻與壓力關系圖像為切入點,將電學知識與情境、材料相互融合,考查學生信息提取、建構模型、質疑創新等能力。
2023年河南省中考物理試題構建了以“核心素養”為目標,以“科學思維”為核心,以多樣化情境為載體的試題框架,充分體現了物理學科“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的學科特征。試題引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進一步關注課堂,回歸教材,重視核心概念教學,加強知識與能力的轉化;重視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引導對知識進行深加工,注重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學生樂于實踐敢于創新的精神,增強科技強國的責任感,使其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體現學科育人價值 促進核心素養發展——2023年河南省中招化學試卷點評
2023年河南省中考化學試題注重體現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試題命制遵循課程標準,助力“雙減”政策落地。創設情境真實,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強化“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多維考查模式,注重試題的應用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嘗試從“考知識”向“考能力”的轉變,從“解答試題”向“解答問題”的轉變,充分發揮中考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
李 霞 ,鄭州外國語中學化學學科教研組組長,河南省骨干教師,河南省中考命題專家,河師大國培專家,鄭州市優秀教師,鄭州市教科研先進個人,曾獲河南省優質課大賽一等獎,鄭州市優質課大賽一等獎。
1.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試題選取古籍《天工開物》、紅色教育基地紅旗渠等作為素材情境,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第1題以《天工開物》記載的傳統工藝為素材考查化學變化,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科學知識,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以及技術創新思想。第19題以河南林縣人民修建紅旗渠時自己燒制生石灰的真實情景為素材,考查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間的轉化,挖掘河南鄉土資源,弘揚紅旗渠精神,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2. 展現我國科研成果,激發愛國主義情懷
試題選取我國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在考查化學知識的基礎上,激發考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第9題以我國化學家張青蓮教授對相對原子質量測定的貢獻為背景,考查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關信息,使學生體會科學家探索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的智慧。第16題以我國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為載體,考查電解水反應、氫能源的優點,引導學生了解化學的科研價值,關注科技航天與教材基礎知識的融合,激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 遵循課程標準,引導依標教學
試題遵循課程標準,強化學科基礎,引導學生掌握必備知識,提升能力;引導中學教學遵循教育規律,回歸課標、回歸課堂,嚴格按照化學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試題注重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考查,部分題目來源于教材的演示實驗或改編于不同版本教材的課后習題,對這些內容作了合理化拓展和深化,不“繁難偏怪”,通過以標施考,引導中學以標施教,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落實雙減精神。
4. 創新試題呈現方式,減少機械刷題
試卷考查范圍涵蓋了“課程內容”中所包含的五個一級主題和十九個二級主題的核心內容,結構保持穩定,難度適中。既延續了以往的風格,又不乏突破創新。試卷選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調整考查視角,加大創新力度。
如第25題,以碳原子、碳單質、碳的兩種氧化物為線索,將微觀結構、物質的多樣性、物質的性質、煉鐵、堿的性質、實驗室制取氣體并收集干燥氣體等糅合到一起以判斷對錯、識別圖示、分析現象、環保意識、計算等形式展現出來,題目設計精妙。如第22題“寫出一種使熱水中白磷燃燒的方法”,第23題“補充實驗繼續探究銀、銅的活動性”等內容,分別從問題導入的開放性、答題思維的不確定性、實驗試劑的敞開性等角度進行設計,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
5. 堅持素養導向,考查學科關鍵能力
試卷滲透了以化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為主的化學課程核心素養,凸顯對初中階段化學學習必須掌握的核心化學觀念(元素觀、微粒觀、分類觀、轉化觀等)的考查,如:第7題物質的分類,第12題元素化合價,第17題酸堿中和反應,第19題物質之間的轉化,第21題從分子的角度解釋現象。
試題關注學生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水平;注重在具體情境中考查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關注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如:第11題,以“治理汽車尾氣時發生的微觀示意圖”創設問題情境,以微粒模型圖的形式呈現變化過程,有助于引導學生借助模型認知的方法學習化學。
6.注重實驗探究,體現學科特點
試題通過多種實驗情境的設置,考查基本操作方法和實驗探究能力,引導學生關注實驗原理的科學性、方案的可行性、操作的安全性和規范性等內容。全面考查了課程標準規定的八個基礎實驗,如,第6題“聞氣味”、“點燃酒精燈”、“加熱液體”、“稀釋濃硫酸”,第8題“配制溶液”,第25(4)題 “實驗室制取氣體”等,是對基礎實驗的考查;第22題、第23題 “探究燃燒需要什么條件”和“探究鋁、銅、銀的金屬活動性”和第24題 “粗食鹽水中可溶性雜質的去除”等實驗的考查,第25題“煉鐵”、“二氧化碳的凈化和性質探究”、“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趣味實驗探究”,是對實驗創新方面進行考查。
這些試題不同程度地考查了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體現了化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學科特征明顯。試題著重考查了學生觀察、描述與解釋簡單化學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從化學視角對有關物質的性質、變化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和對簡單化學問題的探究能力。
今年是2022版新課標頒布后的第一年,接下來將迎來實施新課標、新教材的時期。中考化學試卷秉承了以往試題的一貫風格,“穩中有變,重視基礎,關注探究,聯系實際,積極創新”。既立足于課標,又結合中學學情實際,有利于引導中學教學和高中選才,能夠實現“兩考合一”的功能。
(原文轉載自河南省教育考試院)